(1)激素:激素为首选药物,应及早应用。开始一般剂量较大,常用
泼尼松(强的松)1mg/(kg·d),早晨顿服或分次口服。对于重症患者常常用
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常用剂量为15mg/(kg·d),连用3天。但冲击的剂量可根据医生的经验而定,并不绝对,有时总的冲击剂量低于1000mg也可受到相同的效果。冲击治疗起效快,且相对比较安全。特别适用于有重要脏器受累或有广泛的多发性单神经炎病变的患者。
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轻微和短暂,常见的有口苦,面部潮红,
头痛,乏力,
血压升高及一过性高血糖。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猝死、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和
中风等。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同时血沉恢复正常后可考虑开始激素减量。法国的一个
结节性多动脉炎研究组建议的激素减量的方案为:第1个月每10天减2.5mg,然后每周减2.5mg,直至激素的剂量为最初治疗量的一半。这个剂量维持治疗3周,然后又开始每周减2.5mg,直到每天的剂量约为20mg。从每天20mg再往下减量就应特别小心,一般每2周减1mg,直到每天的剂量约为10mg,再将这剂量维持治疗3周,然后又开始每月减1mg,直到完全停用。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初始治疗期用隔日治疗的方法无明显效果。隔日减量的方案争议也较多,一般不主张用。当激素与细胞毒药物同时应用时,激素减量应更快一些,以免出现
感染等副作用。
(2)细胞毒药物:目前用细胞毒药物治疗包括
结节性多动脉炎在内的系统性血管炎疾病已被临床医师普遍接受。但何时用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一般认为临床上出现快速进展性血管炎并伴有明显的内脏受累;或大剂量的激素仍不能控制血管炎的活动;或需要大剂量的激素维持疾病的缓解状态等情况时应加用细胞毒药物治疗。Guillevin等建议如果患者存在下列5个危险因子(Five factors score,FFS)中的任何一个就应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①蛋白>1g/d;
②肾功能不全(Cr>140mol/L);
③心肌病;
④
胃肠道病变;
⑤中枢
神经系统病变。如果没有FFS存在,单用激素能控制疾病活动时可不必加用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是最常用的细胞毒药物,此外尚有
硫唑嘌呤及
甲氨蝶呤,后两种药物在血管炎中的应用经验不多。
环磷酰胺有口服和静脉冲击两种给药方法,静脉冲击治疗起效比口服快,副作用相对较少,所以临床上较常用。如果
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不能控制疾病的活动,改用口服治疗可仍然有效。相反,如果口服治疗无效,改用静脉冲击一般也无效或效果很差。激素和
环磷酰胺合用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年。
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的剂量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法国的一个
结节性多动脉炎研究协作组建议用的剂量为0.6g/m
2体表面积,每月1次,共治疗1年。国内一般用800v1000mg。每月1次。大剂量的
环磷酰胺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一定风险,应酌情减量。
环磷酰胺口服常用的剂量为2mg/(kg·d)。但口服治疗的疗效与毒性比数(therapeutic/toxic index)很低,且每天服用易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3)
其他疗法:无乙型肝炎
感染的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患者不主张用血浆交换治疗。但对于少数难治性的,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血浆交换治疗也许有一定效果。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系统性血管炎尚处在临床试验阶段,有报道治疗
韦格纳肉芽肿及显微镜下多血管炎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尚未见有用于
结节性多动脉炎治疗的报道。
2.有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的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治疗 抗病毒治疗加血浆交换是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这类患者如果按常规用激素加
环磷酰胺等细胞毒药物治疗可能对控制血管炎的症状有一定好处,但易使病毒在体内复制,从而促进机体向慢性肝炎和
肝硬化发展。因此对于有乙型肝炎
感染的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治疗,激素一般只在治疗开始时短时间内应用,用以控制重要脏器的病变,然后快速停药,这样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被乙肝病毒
感染的肝细胞和促使抗HBe抗体的产生。然后用抗病毒加血浆交换治疗,常可获得非常满意的疗效。抗病毒药物常用的有
阿糖腺苷和Ω-
干扰素。血浆交换治疗可以清除免疫复合物,但单用血浆交换治疗无效。Lohte F等发表的一组汇萃
资料分析41例有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的
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用激素加抗病毒及血浆交换治疗(35例用
阿糖腺苷,6例用Ω-
干扰素),其中乙肝抗原转阴的占51.2%,而病毒完全被清除者(乙肝HBeAg和HbaAg都转阴且出现相应的抗体)占24.4%。这种治疗方案比不用血浆交换而单用激素加或不加
环磷酰胺治疗效果要好得多。
3.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本病病情复杂,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可归纳为热毒阻络证、营卫不和证、脾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和肝风内动证。辨证要点:分清虚、实、寒、热。实热毒盛阻络者,皮损色紫或鲜红,灼热
疼痛兼有口干或口苦欲冷饮。虚寒者皮损色与正常
皮肤近似,无压痛,肢冷畏寒,偶伴低热,舌淡、苔薄、质胖。临床上脉痹应与肌痹、
关节痹痛等鉴别。
①热毒阻络:
主症:
发热,
腹痛,
关节酸痛,患处络脉红热灼痛或有条索状物,或经脉循行排列多形结节,色鲜红或紫红,按之则痛,或肢端溃烂,身热口渴不欲饮,或
便血,或尿血,或
咯血,小便黄赤,舌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方药:茵陈赤小豆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金银花30g,当归15g,甘草6g,茵陈15g,黄柏10g,赤芍15g,赤小豆15g,牛膝25g,苍术20g,忍冬藤20g,玄参15g。
加减:若热盛加羚羊角10g(先煎20min),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湿盛者宜加土茯苓20g,车前子15g。淤滞明显者加
丹参15g,泽兰15g,水蛭10g。
②营卫不和:
主症:
发热,恶风,汗出,
头痛,肢体
肌肉
疼痛、四肢结节以下肢为甚,肤色鲜红或黯紫,结块压痛明显,偶伴有瘀斑或网状青斑,脉细或弱。此证多见于本病的初期或复发期。
方药:桂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桂枝、白芍各10g,归尾、桃仁、赤芍各10g,苏木、青皮、制香附各6g,威灵仙、牛膝、地龙各9g,忍冬藤、夏枯草各15g,甘草6g。
③脾肾不足:
主症:神疲乏力,体重减轻,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腰膝酸软,沿下肢内侧脾肾经脉循行排列多形性结节,色接近正常
皮肤或稍偏白,可自由推动无压痛或少许压痛,舌苔薄白或有齿痕,脉沉细。
黄芪30g,怀山药、
糖皮质激素为治疗本病首选药物,
泼尼松每日1mg/kg, 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对糖皮质激素抵抗者或重症病例应联合使用
环磷酰胺2mg/(kg·d) 口服或静脉大剂量冲击治疗。对有HBV
感染者不宜用
环磷酰胺,可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抗病毒药
阿糖腺苷与
干扰素α治疗。
应根据病情轻重,疾病的阶段性,个体差异及有无合并症而决定治疗方案。目前该病治疗的主要用药是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参考其他血管炎治疗原则和用药)。治疗前应寻找包括某些药物在内的致病原因,并避免与之接触。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及时用药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一般口服
泼尼松每日1mg/kg,3~4周后逐渐减量至原始剂量的半量(减量方法依患者病情而异,可每10~15天减总量的5%~10% )。伴随剂量递减,减量速度越加缓慢,至每日或隔日口服5~10mg时,长期维持一段时间(一般不短于1年)。病情严重如肾损害较重者,可用
甲泼尼龙1.0g/d静脉滴注3~5日,以后用
泼尼松口服,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要注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2.免疫抑制剂 通常首选
环磷酰胺(CYC)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CYC剂量为每日2~3mg/kg口服,也可用隔日200mg静注或按0.5~1.0mg/m
2 体表面积静脉冲击治疗,每3~4周一次,连用6~8个月。根据病情,以后每2~3个月一次至病情稳定1~2年后停药。用药期间注意药物副作用,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除
环磷酰胺外也可应用
硫唑嘌呤、
甲氨蝶呤、
苯丁酸氮芥、
环孢素、霉酚酸脂、
来氟米特等。服用中均应注意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3.乙肝病毒
感染患者用药 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关联患者,可以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尽量不用
环磷酰胺,必要时可试用霉酚酸脂,每日1.5g分两次口服。应强调加用抗病毒药物,如
干扰素α-2b、拉米夫丁等。
4.血管扩张剂、抗凝剂 如出现血管闭塞性病变,加用
阿司匹林每日50~100mg;
双嘧达莫(潘生丁)25~50mg每日三次;
低分子肝素、
丹参等。对
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
血压。
5.免疫球蛋白和
血浆置换 重症
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可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常用每日200~400mg/kg静脉注射,连续3~5天。必要时每3~4周重复治疗1次。
血浆置换能于短期内清除血液中大量免疫复合物,对重症患者有一定疗效,需注意并发症如
感染、凝血障碍和水及电解质紊乱。不论是采用
血浆置换还是静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都应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不论是急性或慢性,本病如不治疗通常是致死的,常因心、肾或其他重要器官的衰竭、
胃肠道并发症或
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如不治疗或不合理治疗,仅有1/3左右的患者能存活1年,88%的患者在5年内死亡。肾小球。肾炎合并肾功能衰竭者偶尔治疗有效,但无尿与
高血压是不祥之兆,肾衰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中潜在致命的机会性
感染常可发生,应予注意。年龄大于50岁者预后差。及时诊断、尽早用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已使存活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