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多动脉炎 ( polyarteritis nodosa )
别名: 结节性多动脉炎;periarteritis nodosa;polyarteritis;多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外膜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库斯毛耳病;库斯毛耳氏病;Kussmaul's disease
解释 收起

概述: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又称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或 结节性动脉周围炎(periarteritis nodosa),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性疾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累及人体的任何器官,但以 皮肤、 关节、外周神经、胃肠道和肾脏受累最为常见。病变的严重程度个体间差异很大。 结节性多动脉炎还可以合并于其他疾病如类 风湿性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等。根据受累血管大小,分为经典型 结节性多动脉炎与微型多发性动脉炎,前者侵犯中等动脉及其分支处,后者累及小动脉及小静脉,特点是中小动脉坏死性、非肉芽肿性血管炎,这是因为 血管损伤并非仅累及动脉壁外层,而是可能同时累及动脉壁各层引起坏死性动脉炎,最后导致多发性 动脉瘤、 血栓形成或梗死。肾小球肾炎是经典型 结节性多动脉炎与微型多发性动脉炎两者的主要鉴别点,如中等动脉及小动脉同时受累,即称为结节性动脉炎 重叠综合征。两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迄今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是一少见疾病。PAN可累及人体任何器官,但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胃肠道和肾受累最为常见。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主要侵犯中小肌性动脉,损害呈节段性分布,易发生于动脉分叉处,向远端扩散。有的病变向血管周围浸润,浅表动脉可沿血管行径分布而扪及结节。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病毒、细菌)、药物及注射血清等有一定关系,免疫病理机制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组织学改变见血管中层改变最明显,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壁各层和血管周围区域,组织水肿,病变向外膜和内膜蔓延而致管壁全层坏死,其后有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渗出。亚急性和慢性过程为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壁退行性改变伴纤维蛋白渗出和纤维素样坏死,管腔内血栓形成,重者可使血管腔闭塞。结节性多动脉炎有两个重要的病理特点:
   
    ① 个体血管病变呈多样化。在相距不到20μm 的连续切片上,病变已有明显差别。
   
    ②急性坏死性病损和增殖修复性改变常共存。因血管壁内弹力层破坏,在狭窄处近端因血管内压力增高,血管扩张形成动脉瘤(称假性动脉瘤,可呈节段多发性)。血管造影可有串珠状或纺锤状的血管狭窄、闭塞或动脉瘤形成。少数病例可因动脉瘤破裂而致内脏出血。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病毒、细菌)、药物及注射血清等有一定关系,免疫病理机制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该病在美国的发病率为1.8/10万人,我国尚无详细记载。男性发病为女性的2.5~4.0 倍,年龄几乎均在40岁以上。起病可急骤或隐匿。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是一种少见的侵犯中小肌性动脉的炎性疾病.国外报道较多,而国内很少见。目前PAN基本概念包括3个方面:
   
    ①中等或肌性小动脉受累,即不累及微小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系统;
   
    ②PAN为非肉芽肿性的坏死性血管炎;
   
    ③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